《雕塑里的曼陀罗花》是一部发行较早的小众作品,故事虽是纯本格硬核本,但从剧本设定的规则来看又有偏向于机制本。
机制本的规则设定意味着大家都开启了自我保护的壁垒,因不知道后面会有哪些坑,所以大家的诸多隐藏秘密不能完全曝光,亦导致我们在分享时总会左思右想并猜测故事发展走向如何,从而增大了剧本的还原难度。我们这车人虽嘴里说着“我什么都曝”,但实际上这群老骗子们都本着“能不曝就尽量不曝”的原则,甚至真有自曝的内容都被我们多次怀疑(后来验证部分队友自曝的内容就是假的),只想问,人与人的基本信任在哪里??
剧本的体验大致如下:
关于人物:每个人都是空白记忆上场,想触发回忆,从人物的特征开始就启动了一轮机制PK,输家触发的回忆内容较少,但并不影响大局,大家可以先盘一盘自己是谁,紧接着的唯一一场私聊环节由此启动,尽量找对想找的人了解自己不知道的内容为佳。
关于体量:剧本体量不大,很多回忆是根据独有线索触发,而回忆是否完全分享给他人,需要玩家具体斟酌。我们的真实回忆曝光度只有70%左右(含他人曝料的部分),一个个的稳的贼老。剧本需要盘当下的两起案件(一个明凶明手法,一个明凶暗手法)以及过去的三起案件(明凶明手法),没有NPC杀人,回忆曝光度直接影响故事大还原,个人建议打还原模式体验更好,不然复盘时会有遗憾之感(而非恍然大悟)。
关于线索:线索卡不算多,指向性明显,只要深究细盘,必出手法。
关于难度:我们默认开的高配难度,即密室案为明凶盲手法,所以终极还原时,凶手知道的信息也有限,也不至于太过坐牢。只是有两条线索没有非常明确的道具指向,当我们同车的不同玩家提出关于这两条线索的假设时,我还一度怀疑他们是不是脑洞开太大了,但事实就是如此,所以尽管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力即可。个人认为作者把密室设计得太过复杂。我们假设了好几种手法都能实现同款密室效果,而作者用了很多看似不必要的工具,反而让最后的还原是为了刻意加工具进去而还原,最后所有道具用上了,也复原了手法,而我们只能姑且把这么复杂的行凶过程视为“足够专业”,但其实大可不必。
关于还原:作者引用了不少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有些我们在别的剧本里了解过,有些我们自己也“猎奇”过,这些悲伤的彩蛋依旧让人愤懑不平,甚至最后引发了大家对“案件追溯期”的探讨,从这个角度讲,剧本的立意挺好,触发辩论和对当下规则的思考让剧本的立意又拔高了一层。
关于结局:结局是开放式的(机制再次启动),常言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对别人做的一切,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诚不欺我!
打本笑点:其中一个角色真的是场内、场外都被我们PUA,鉴于开篇是根据音频匹配度进行选角,当DM念出第一个人物的名字,播放完音频,我就盯着北北哥看(但贴脸的说,我真的只是认真听完了音频还在思考音频代表了什么含义,眼神无意识地落在了北北哥脸上,脑子里全是刚才播放的话语),此时北北哥一脸诧异问:“你干嘛盯着我,我是这种二逼么?”,说话的同时接过DM手中的剧本,真真儿用行动“演绎”了什么叫“嘴里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范例。然后在打本过程中,诸如“丑鬼”、“呕”、“吐了”、“猪猪”、“啊Tuì!”、“死变态”等词语就不断用在他的身上(纯场内),北北哥真的很大气,和我们一起盘的同时,委婉地表达着对角色的尊重和对我们恶毒话语的不满,代入感极好,可谓专业玩家典范!
DM复盘非常清晰,把我们没有曝的内容全部填充得扎扎实实,生怕有遗漏的内容,赞一个!
最后想说,顶着39℃高温,“撒点孜然就可以变烧烤”的恶劣高温天气去剧本店打本的我们,对剧本是纯纯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