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这个以现代故事为背景的本格“红鲱鱼诡计”本给我留下了三个深刻印象:
- 1、你的所见所闻就一定是真的吗?“红鲱鱼诡计”的运用让整个本的线索从明线变成暗线,值得细细甄别品味;
-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一个名字多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本,全本出现了50多个人名,要是没有三、四张A4纸去记录和梳理的话,人物关系完全是一团懵逼;
- 3、作为余香剧本杀的续作,王鑫大大的文笔真是绝佳,字里行间都感受到行文之细腻,把表象硬核和潜流情感结合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代入感极佳。
玩本之前,先说明下什么是“红鲱鱼诡计”:英语词语“红鲱鱼(Redherring)”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在谈论食物,而是在说“误导”(也一如我们的剧本名《盲点》一样,人的感官和思维总会出现“盲点”)。
“红鲱鱼”这个词于1807年由英国辩论家WilliamCobbett使用,据说几百年前,人们为了训练猎犬来捕猎狐狸时,会使用烟熏后臭味刺鼻的Redherring来作为distraction,是一种训练的手段以分散狗的注意力;也有说红鲱鱼其实是动物保护人士用来破坏捕猎过程的。而在逻辑上,红鲱鱼是一种转移焦点的谬误,也是蓄意的“文不对题”,以一个错误的前提来支持结论,或是将两个没有关系的前提与假设结合在一起。在文学、戏剧,尤其是推理小说的创作上,红鲱鱼通常代表误导读者思路的诱饵,让读者在看到结局之前,误以为某人或某事件为凶手或破案关键,诸如《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达芬奇密码》等电影对“红鲱鱼诡计”也有巧妙的运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咱们举个身边的栗子,标准逻辑:
- 女友:我今天吃药的时候看到一条超级搞笑的新闻,快要笑死我了,真的好搞笑啊;
- 男友:什么新闻?笑得那么开心,分享给我看看;
- 女友:分享你个头!
- 男友:诶?你怎么突然生气了?
红鲱鱼逻辑:
- 女友:我今天吃药的时候看到一条超级搞笑的新闻,快要笑死我了,真的好搞笑啊
- 男友:啊,你怎么会吃药,身体哪儿不舒服?宝宝我马上过来照顾你!
看!女友的套路18问就是典型的红鲱鱼逻辑,女生逻辑能力也是很强的哦,只是用在两性上问答上就成了套路,不易察觉而已。
《盲点》是个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繁杂的人物关系对应上,虽然50%的人物关系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抛出线索而出现,一如豪门本里的管家、仆人、脚夫、厨子等叙述线索的证词而已),只是这些名字的具象化让剧本更趋真实感,仿若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根短短的故事线,让整个故事观感显得更为立体。
既然核诡并不需要太多依赖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去还原,所以可以排除一部分不是特别重要的NPC动线,剧本开篇就告知了“红鲱鱼诡计”,分析线索需要极致的细心和耐心。一如“叙诡”手法会去抠矛盾一样,“红鲱鱼诡计”必然锁其深层次的含义。当知晓方法去破解真相,方向就对了,只是整个分析过程实在考验玩家耐心。整个剧本的逻辑丝滑,搜证环环相扣,结尾的漫画和音频增加了视听感受,不但关联了《余香》的相关故事线,还把故事的体验感直接拉升到了顶点,复盘彩蛋丰富,耐心听DM讲完会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让人愈发喜爱这个本。
唯一遗憾的是剧本故事极其沉重,更贴合现实中的“恶”,悲愤的结局稍显遗憾,但现实就是存在这些罪恶,我们看到的确定未必就是真实的,何况剧本呢?
《盲点》这个本作为盒装本非常的良心,也特别适合细节硬核玩家去慢慢盘(社交和娱乐玩家不推荐),亦因为没有边缘角色,平衡感特别好,属于硬核必冲本之一,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