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戏精玩家来撑起这个本子吧,因为和很多“致郁”本通病,角色本身故事经历一般人体验不到,角色的个性三观不被扭曲的人也不能苟同,全凭演技吧。毕竟剧本里都强调了,“你这个角色就是会这个样子做,请作出符合角色的言行”之类的话。
从提前一天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为玩家分配角色,再到现场真实模拟MECT电击疗法,剧本的破冰阶段的确与众不同,根据任务提示,深刻体验了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迅速拉进了玩家间的距离。但对于我这种只喜欢打本但并不喜欢社交的拼车玩家而言,一开始便需要在DM的配合下进行Cosplay,也的确觉得好尴尬。
这个本不是推理本!!有一个凶案,意识不到自己有病就真锁不到凶。然后就在我们以为这是个开胃前菜的时候,后面就再也没有需要动脑子的东西了…连还原都不需要盘什么,纯六个人互相分享故事开视角…..
立意本,是真的俗套了,打一开始发现我们都和某一个人有并向箭头的时候就什么都猜到了,所以果然还是不要带脑子去玩这个本,太聪明体验感直线下降。
讲真的我看这个本第一幕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抑郁了,一系列的吐槽,责怪的话,用了很长的边幅去制造了一个愤世少女的内心独白。情绪贴着我的脸往我脑神经里面钻,纯凭着“演员”的自我修养去扮演好这个角色……
最后的拷问环节有点突然,因为是双线伤害且正好我拿的这个角色比起其他人真的要好一点点。对不起是真心的,但是没关系可能有点说不出口。只能站在一个本身被世界抛弃的孤僻疯子的角度去想在恢复人性之后会做什么说什么。最后其实有一个点很戳我,破镜真的能够重圆吗?
故事整体的文字体量不大,但故事之中穿插了大量演绎,还原与沉浸交织,玩家则在“有病”和“没病”间反复横跳,不断自我怀疑,其中精神病版的三刀两毒案件,难度不大,但需要玩家仔细想想剧本的设定,放在这个环境背景下自然也顺理成章。
作为一个非常非常考验店家演绎的剧本,如果说故事的描述平淡如水,那么店家的演绎则是炸裂输出,不断刺激着玩家的神经,在气氛烘托和氛围营造的加持下,真相令人细思极恐。开篇与结尾的两处演绎实则暗藏巧思,前后呼应,使得故事完整闭环。
但整体下来,我对剧本印象最深的仿佛只有精彩的演绎。玩家通过记忆片断串联的形式还原故事,开篇新颖的破冰环节将玩家迅速拉入精神病患者的视角,而当剧情推进到最后还原阶段,玩家又需要代入角色入院前的人生经历去体会角色当时的行为逻辑
但破冰环节的精彩和故事平淡的文笔实在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时我确实代入不进去,演绎环节展现出的对人物良心的拷问和受害者悲惨青春的惋惜令人震撼,但这种按头嫌疑的展现方式无法令我感动
记得选择一家主打演绎的店铺,与其说是剧本杀,不如把它理解为花费时间和金钱现场观看了一部互动式现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