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失望,失望,何其失望!
这个《一去二三里》如果说唯一能让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文笔了,细腻,丝滑,感人,用朴素的言语和生活的细节去直戳人的内心,比同期另外一个很火的营销本是靠形容词堆起来的所谓文笔比起来这个真的好太多了,也是这个本最大的亮点。或者说我更喜欢这种吧。
故事上以狗血为主,基本上是为了感动而感动,其实完全是可以全部靠生活的点滴细节去产生共鸣,毕竟这种纯纯亲情的故事,我们其实都在经历,而且这个本主打是一种潜在的默默的付出,是一种源于血脉的爱,是每一个生物最纯粹最质朴的亲情,没有过多的渲染,就是点点滴滴的生活,我为你一些,你为我一些,不需要说明,只不过往往这种情感却是我们一直忽视的,不去呵护的存在。
但是剧本故事何必增加那么多狗血呢,已经定位到生活细节了,干什么还要设计那些为了发生而发生的事情呢。再有就是其实这个本的内核是可以引起我们反思和思考的,但也许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我看到时代的缩影,但是很多地方是不能去想的,很明显笔者用的是现代视角去想当然认为那个时代的样子,而并不是那个时代本身的样子,有很多很出戏的描述,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避免剧透,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很突兀的地方,就是明明是一个会让人思考的本,但是却又不能带着脑子细琢磨,虽然我一直都说情感本并不必须带脑子玩,毕竟情感是一种主观意识,但是如果有意为之设计了一些思考,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本是需要带脑子的情感本,就显得在设计上有一些撞了。
形式结构上其实这个本是以故事分享为主,这种形式也许会有人不喜欢,但是我觉得没什么,情感本也并不必需要搞的那么套路,虽然出于商业考虑,但是追求一种意识形式也不是错,所以我个人不会用故事分享去说事,而且我反而认为这个本需要以这种形式去开展,毕竟需要我们根据内容点滴,再映射自己的生活。
开篇的破冰和最后的callback的设计是可圈可点的,还有那个最后一个戏剧冲突的设计,如果做成演绎就很戳人了,那些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我们从来看不到的生活灯下黑。
推理,几乎没有不用说了,不过没有也无所谓。
立意,其实我是蛮喜欢的,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太不在乎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了,这是一个大亲情本,几乎只有亲情,也正是如此更突出的刻画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正在犯的错误,一个偶尔联系一下的朋友交代我们的事情,可能比我们父母交代的事情我们更上心,更着急解决,随便一个聚会可能都比我们回家吃饭更重要,其实我一直都说人的大脑是有限的,我们其实应该把我们心里更重要更大的位置留给这些更亲近更重要的人。
总体来说这个本我还是失望的,很好的底子,很好的框架,很好的立意,但是缺没有实现很好很完整的作品,而且并不是店家呈现的问题,只是在反复纠缠商业还是灵魂的天平,导致了很多冲突和突兀的地方的产生。